close

如果我們希求哲學家從我們自己的責任中解脫出來 那麼我們就太苛求哲學家了

 

現代世界生活方式的許多問題都是些意識問題 不是病 也不是心理異常

 

沒有寬容多元化就不可能實現 但只有在寬容這一姿態本身得到寬容時人們才能實踐寬容這一理念

 

人或文化要是排擠自己的歷史或過去 就不可能成為他們本身

 

當我們不再進行哲學思考 不再有哲學頭腦時 就會出現道德說教出現思想模式 就會出現各種主張令人激動的想法 就會有戰爭

 

沉思的體驗 不等於 非理性
沉思: 內在直觀解放出感情的概念安靜顯現出來的東西視為"使感情和概念成為可能"的東西
非理性: 應該思想的時候卻沉醉於"感覺"中的樂趣

 

物理學將繼續以令人驚訝的方式改變世界 但與哲學的聯繫卻中斷了僅因科學家與非科學家不能再講同一種語言

 

與幸福的唯一聯繫是感激

 

幸福是一種想像力的理想 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樣

 

我們為什麼要思想 為什麼人的本質在於思考但卻不具備被本能和生命規則所控制的生物確定性?

 

工業革命的時代--官僚主義色彩的時代我們在被統治的世界裡缺少的不是自由空間 而是判斷力 
                                                                                                                      └學會感受真正的自發的想法

 

自我證明在今天對我們來講變的困難 因為一切只是對預先規定的滿足

 

輕鬆本身是種被動的反應 它完全是對進攻性虛無主義的補充

 

使未來與過去這兩個地平線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節奏中得以複製 我們總能學習一些把結束與起點聯繫起來的方法

 

沙特: 被判自由的窘境自己的生活並不完全屬於自己 一開始就已經非常荒謬了 我們被迫成為我們自己!

 

自我意識是現實 它充滿了矛盾並忍受這些矛盾 如果想理解別人 你就必須有許多矛盾 矛盾是對其他人的問題的觸覺器官

 

由於生活對我們來說太正常了 所以 我們常感到很難理解自己的生活
我們尋找什麼呢?
我們尋找與他人的聯繫
我們尋找已經實現的聯繫我們 尋找信任感 交流 愛
自己的生活由於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他恰恰產生了關於反面的幻想:犧牲 獻身於他人 要想獨自生活 就必須社會地生活
人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生活的社會法則 人們只是表面上過自己的生活
相反 按照其理所當然的人的圖像人的生活是由別人來決定

 

生活不應是環境的結果

 

責任不是義務 責任必須有根據 也希望有理由 義務則只是服從

 

愛永遠不愛特性 愛只愛另一個人 愛只涉及我自己 而不是任何別的什麼東西
這就表明:對於別人來說 我是不可替代的 這就是自我的"現實"
作為自我實現的這種現實其實就是要尋找的東西:做為人自己的一種不可替代的 不可混淆的--現實

 

找自己--若人總是不停在問 我是不是我自己 我是不是實現了我自己 那人就陷入了一個無限的循環
           並且不清楚是否必須駛向某孤島 還是必須留在家裡

----

話說我是不愛看書的人除了以前的教科書

都不會看課外讀物 只因為懶加上......不管看小說 或是其他的書籍 我都會自己延伸想很多 會花很多時間

反倒是當兵的時候看的書還比較多 對我來說是種學習

哈 這樣講有點過分 不過 有個心態是~那時候與人的交談

似乎已經不能讓我從中得到什麼了應對模式在之前已經固定 加上沒有讓我驚艷的衝擊激發不同以往的想法和思索

所以有空的時候在床邊看看書 雖然最後也沒在看 冏rz

還是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或許時候到了 epiphany就會自然閃過 抓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din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